每日更新

四季度,多家银行宣布剥离不良资产,这将是“数百亿元减负”。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彭岩:10月份以来,多家银行陆续宣布启动可疑资产处置操作。银行信贷资产登记分配中心(以下简称银行信贷中心)官网数据显示,四季度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转让挂牌数量大幅增长。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辉忠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大力参与不良资产转让,是出于资本优化和风险化解的双重动机。这意味着需要通过非生产性资产的转移来释放资本,为新的信贷产生腾出空间。还有一个需要d 主动应对零售不良率上升的压力,降低对资产质量的影响。这一举措不仅明确了行业发展路径,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强化科技能力和创新机制,推动行业从简单的“一次卖”安排模式向全面的“价值挖掘”运营转变,帮助银行实现从“被动规避风险”到“主动资产管理”的转变。四季度初,香港两家上市银行主动推出百亿元减负计划。 10月10日,渤海银行公告称,拟上市转让债务资产,本金约499.37亿元,利息104.36亿元,罚款93.34亿元,额外法律费用1.26亿元,债权人债权总额约700亿元。本次转让初步最低对价总额将不低于4888.3万元,约占债权总额的30%。该行表示,此次转移将使其立即消除多年来积累的高占用经济资本的非流动资产。此举有望显着改善资产质量,优化资产结构,抑制风险资产占用,提高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利用率,提高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增强整体竞争力,支撑可持续发展。 10月9日,广州农商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会批准了总额约189亿20亿日元的“潜在重大出售”。公告称拟转让800万元信贷资产包。截至今年6月底,该资产包本金为149.78亿元利息38.97亿元,其中法律费用5100万元,损害赔偿金2000万元。该银行表示,出售所得款项将用于该银行的一般业务。资产转让后,违约率和拨备金额将有效降低,效率有望提升。记者深入调查银腾中心发布的公告发现,10月以来,国有银行分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地方银行等金融机构密集发布不良贷款转让公告。目标资产主要为个人消费贷款、商业贷款和信用卡透支。以交通银行青岛分行为例。 10月11日,该行宣布转让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资产包。余额约为1.1亿元n(本金:9517.6万元,利息:1600万元)。 48.6万元),参与借款人2177人。所有这些贷款均属于五级分类中风险最高的“损失”类别,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为471.25天。此外,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平安分行、广发银行朱分行、华西村镇银行中银富登、上海浦东村镇银行中银富登等也相继公布了不良贷款转让信息。上海金融法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对证券报记者表示,近期不少银行加速不良资产转让,是政策、监管、自身经营和模式优势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政策引导,即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金融运作的核心。二是监管驱动,对银行风险指标的监管要求更加严格。银行必须通过加速汇款来减少不良资产以满足合规要求。第三,运营需求。受内外部因素影响,银行业不良资产持续暴露,占用信贷资源,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面临压力。银行需要进行搬迁以优化结构并释放资本。四、模式优势:不良资产转移比现金催收等传统方式效率更高,可以快速批量淘汰非生产性资产,提高指标,减轻管理压力。深化记账转账业务 展望未来,银行业处置可疑资产的压力不容忽视。田立辉表示,当前银行业不良资产出售压力较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坏账率上升较小、区域分化加强和风险严重平衡。特别是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等不良资产逾期时间普遍在两年以上,处置难度大、成本高,成为当前风险防范和管理的“热点”。国森证券9月29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上市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目前勉强稳定,但近年来一直维持在0.7%。尽管较2015年的峰值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资产质量压力尚未完全缓解。当前零售行业的风险暴露需要更多关注。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汽车贷款等各类个人贷款的违约率不断上升。ds 和公司个人贷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卢飞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不良资产转让市场面临回收率低、处置成本高等多重挑战,市场参与者对风险资产的估值存在较大差异。克服这些挑战的关键在于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促进处置渠道多元化、增强技术能力。总体而言,业内认为,尽管处理压力依然存在,但不良资产转让业务有望继续深化和发展。楼飞盆建议,推动业务全面发展,要重点抓好两件事。一是完善不良资产精细化分类管理,通过精准分类提高处理的适宜性和效率。名词二是引入专门机构,优化加工流程,加快非生产性资产处置。田立辉进一步补充道,推动可疑资产转移业务全面发展,应在金融科技、可疑资产证券化、数字标准创建三个重点领域发力。监管机构应完善政策,银行应积极主动管理金融资产。公司(AMC)将发挥专业优势,赋能和支持科技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打造“全周期、主动式、生态化”的不良资产处理新生态。
(编辑:蔡青)

中国经济网指出:股市信息由合作媒体和机构提供。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相应行动风险自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